沈彬/文 一段防疫人員破門而入,用棍棒撲殺被隔離者的寵物狗的視頻,引發了輿論的怒火。江西省上饒市因此被頂上了風口浪尖,雖然當地“誠懇道歉”,但很難說得到了公眾的原諒。
那么,上饒市到底錯在哪兒呢?是不是輿論聲音中最響亮的那部分——侵害了寵物的生命權利?
其實,對上饒市“一刀切”抗疫措施不滿的背后,是兩種混在一起的不同的聲音:浮在表面上的,是寵物主人們對撲殺家里“毛孩子”的憤怒;但更深層次也更大的問題,是當地政府公權力的越界。
當地政府在沒有征得主人同意的情況下,在進入公民住宅“消殺”時,撲殺主人的犬只,手段過激,傷害了狗主人的感情。自疫情爆發以來,中國人普遍對政府的防疫措施給予了相當大的配合,這也是中國抗疫能夠取得階段性勝利的保障。但是,民眾讓渡自己的權利和自由,不是沒有限度的,地方政府的措施應該圍繞著抗疫的科學性、必要性、正當性展開,不能夠任性,不能夠隨意加碼,防疫措施要合理,行為要合法。
上饒這件事當中,狗主人只是因小區有確診病例被要求隔離,其本身并沒有確診,更談不上犬只感染新冠,為什么要對于小區的犬只斬盡殺絕呢?其科學性在哪里?
而且,狗的主人積極配合隔離要求,政府之前也已經承諾不會帶走狗,這時再撲殺犬只,有違行政法的“信賴保障”原則,也是自損行政公信力。
公眾對這次上饒打狗事件的憤怒,本質上還是因為“一刀切”的抗疫既不科學,也不合理,更不合法。這是把過激當成了努力,和之前鉛山縣因為有了感染病例就“全縣紅燈”如出一轍。而且,當地用“無害化處理”等措辭回應公眾,某種程度上,也反映了對自身過激行為的不正視。
但硬幣的另一面,我們也要看到,這次輿情的爆發是因為貓媽狗爸的陳情,這套基于“狗權”的表達,雖然動員力驚人,也有其局限性。動物福利和人性化的精準抗疫措施之間有巨大的交集,但也有巨大的不同之處。我們反對抗疫“一刀切”,但出發點還是要以人為本,而不是無限度地訴諸動物權利。
否則的話,可能出現“歪樓”的傳播效果:無論是否基于抗疫的必要性,貓狗就是碰不得。比如,今年9月,哈爾濱的劉女士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,留在家里的3只貓,經兩次做核酸檢測均呈陽性,為配合防疫工作,她“答應”對貓執行安樂死。當時也引發軒然大波,很多人直到現在還是將此事和“上饒殺狗”并列來說事,這就是將寵物權擺在公共安全的前頭了。
無論是今年年初,上海的小狗們歡蹦亂跳跟著主人一起隔離的場景,還是前不久成都社區主動為被隔離人員的寵物投喂食物,都讓人眼前一亮、心頭一熱,但是這些人性的操作,體現的“以人為本”的精準防疫,不要模糊了這個主題。
在“一刀切”的抗疫措施,誰都可能是受害者,通過貓狗說事,很容易引發傳播效果,但也有可能造成本末倒置。防疫措施不能過界,同樣,寵物也不是抗疫的“法外之物”??挂叩墓灿懻?,應該回歸科學、回歸法治、回歸以人為本。
(作者系資深媒體人)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