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義偉/文 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,臺積電先后決定在美國、日本、臺灣投資建設新廠。2020年5月,臺積電宣布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建廠,工廠2021年動工,2024年開始量產;2021年11月9日,臺積電宣布,與索尼集團子公司“索尼半導體解決方案”合資,在日本熊本縣投資建廠,工廠將于2022年動工,力爭2024年年底前投產;同一天,臺積電宣布,將在高雄投資建設兩家工廠,2022年開工,2024年建成投產。
一口氣開工建設4家新廠,放眼全球半導體產業界,可能只有臺積電有這樣的實力和氣魄了。
臺積電為什么這么做?
筆者分析,大概有如下幾個原因。
第一,甩開對手,擴大領先優勢。
芯片制造,雖然不是“贏者通吃”,但是領先者占據了極大的優勢,不但市場占有率是穩固的,盈利也是遠超競爭對手的。臺積電雖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,但是一方面,英特爾、三星這樣的競爭對手緊隨其后,另一方面,海峽對岸,大陸的芯片產業蓬勃發展,崛起勢頭非常迅猛。這樣的形勢,使得臺積電不得不持續擴大產能,意圖使自己成為芯片制造領域的一個超級巨無霸,建立起一個無法撼動的行業地位。
第二,分散產能,規避風險。
兩千多年前,著名的謀士馮諼對孟嘗君說:“狡兔三窟,僅得免其死耳。今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臥也。”
今天的臺積電,情況有點類似。如果這家企業將工廠和技術力量全部集中在臺灣本地,在兩岸尚未統一,大陸有可能被迫采取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的大背景下,臺積電的處境確實是有風險的,比如,臺灣當局突然實施某些緊急措施,影響了臺積電的正常生產。到日本、美國投資設立新廠,既可以就近服務客戶,又是規避風險之舉。
第三,區別對待,押注島內綠營、討好美國。
從三個地方4家工廠的制造工藝分析,臺積電是高看美國一眼的。臺積電在美國的工廠,是5納米制程,在日本的工廠,是22納米和28納米制程,在高雄的工廠,是7納米和28納米制程。
5納米制程,是臺積電目前最先進的工藝,臺積電將這么先進的工藝放到美國,頗有納投名狀的意味。這個動作背后,是否有政治意圖,甚至有臺灣當局的政治意圖,值得關注。當然,在臺灣本地,臺積電的制程正在向3納米挺進,等到美國的工廠建成投產,最先進的工藝依然留在臺灣島內。
而臺積電將兩家工廠放在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,則明顯是一種政治上的押注。在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、又被高雄市民罷免之后,臺積電將政治籌碼全部押在了民進黨這邊,認為民進黨將在高雄長期執政,也認為民進黨將在臺灣長期執政。所以,高雄投資建廠,是臺積電和民進黨互相幫扶。2022年臺灣縣市長選舉,臺積電高雄廠開始建設,屆時必將有一個隆重的開工儀式。這個開工建設的利好,是有助于現任市長陳其邁競選連任的。2024年臺灣大選,高雄廠建成投產,屆時又將有一個投產儀式。這個利好,是有利于民進黨候選人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。
以上謀略,可以說是臺積電的如意算盤。在筆者看來,這個如意算盤,還有幾個考慮不周之處,需要引起臺積電高層的警覺和注意。
第一,雖然全球范圍內“缺芯”嚴重,但是全球范圍內芯片產能也在急劇擴張。而且,大量的芯片需求,并不是3納米、5納米這樣的高端芯片。臺積電顯然知道這一點,所以新設工廠有一半是20納米以上制程。這種檔次的芯片,不但臺積電能生產,全球范圍內,很多芯片廠都能生產,包括大陸的芯片廠,在20納米以上制程上可能會爆發出驚人的出貨量。這樣的話,芯片將極有可能從短缺轉而成為過剩。這對臺積電而言,不是好消息。
第二,臺積電與民進黨走得太近,是有政治風險的。大陸方面已經公布,將對“臺獨”頑固分子終身追究刑事責任,不允許“臺獨”金主在大陸謀利。臺積電在與民進黨政治人物打交道時,應該特別小心才是。
第三,到美國、日本投資設廠,成本控制是一大難點。如果美、日工廠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,這兩個國家的工廠將成為臺積電的雞肋,食之無味,日本廠是棄之可惜,美國廠則是不敢棄之,因為美國這個主人不會同意的。
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